本网讯 4月18日下午3点半,中文讲坛17讲“苦难的磨练与人格的升华—严歌苓的女性苦难书写”在六教B103(黄华讲堂)。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金沙官方登录入口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於贤德教授,讲座由副院长刘小平主持,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党委副书记李江,11级的辅导员曾超文老师以及对此讲座感兴趣的60多名学生。

在刘小平先对於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后,便邀请於教授开始他的演讲。在於教授看来,旅居海外的女性作家有两大特点:一是作品写得非常好;二是旅居海外后还常常回头来关注祖国的事情。而严歌苓就是这众多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简单介绍了严歌苓后,於教授直奔主题,从三个方面来讲解严歌苓创作中的特点。
多灾多难的悲惨命运
於教授讲到在严歌苓笔下的那些受苦难的女性,几乎都是在多种多样的困难、灾祸和危险中,接受了反复的折磨,经受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她们往往是在生存与毁灭的悬崖峭壁上,接受了死神的挑战,其艰难困苦的严重性到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即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在期盼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困难与挫折,但是却却相反的是人的一生是充满了矛盾和磨难的,就如前苏联的大作家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中写道人的一生一定会经历的“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裕3次,在碱水里煮三次”的磨练。
接着,他又列举了严歌苓的一些作品,如《谁家有女初长成》、《小姨多鹤》、《角儿朱锦衣》等,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处在一个苦难接着一个灾祸,一种现象套着一个危机的灾难之中,处于无穷无尽的苦海中——根本就没有回头的可能。以《谁家有女初长成》中的潘巧巧为例,她当初是被人贩子拐骗到一个西北山区的,为了逃离残酷生活,她杀死了买下她的两兄弟。也因此,她年轻的生命最终在恶人的罪行和社会的贫困愚昧的双重作用下被毁灭了。於教授由此总结出让女性遭受困难的四个原因:一是战争对于女性产绝人寰的摧残;二是政治浩劫给女性带来的更多痛苦;三是贫困;四是存在于女性本身的人性弱点。但也正是这些迫害和残酷现实的存在,使得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活——她们能够坦然接受磨难,充分显示她们的聪明、智慧。
受苦受难的生命磨练
“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杀,但是自杀是最没出息最不负责任的。我们要在苦难中迎接苦难。”於教授提到了严歌苓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认识具有特别的深刻性——在严歌苓的作品中的女性,对在苦难中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主动而清醒的,她们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抵御灾祸的打击,表现出一种坚强勇敢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於教授以《小姨多鹤》作为例子分析道,日本战争使得遗孤竹内多鹤在十六岁的花样年华里,却要面对无法想象而又无穷无尽的灾难。战争的残酷,父母的死亡,受到来自丈夫正室因国仇家恨而做出的妒忌和欺负···为了生存下去,她干最苦最累的活,事事服从、默默接受一切,却还是处处奉献,充满毅力、忍练以及智慧的女性形象就这样显露出来了。
此外,《灰舞鞋》中的女文艺兵小穗子在遭遇诬陷、嘲笑、侮辱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不去理会别人说什么。她在接受严酷的惩罚下还坚持练功,最终用自己的实力和成果向大家证明自己的智慧。这智慧的策略就叫做转移,於教授解释到。在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遭遇苦难后仍然会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增长本事、提高水平的自我拯救过程中去,不顾那些流言蜚语,默默接受苦难但却暗暗地咬着牙去提升自己。最大限度的减少苦难对于自身的伤害,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个人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终在苦难中得到升华。
救苦救难的人性光辉
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中的主角王葡萄拼着性命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的二大从死人堆里背回来,用稚嫩的双肩和女儿般的温馨,为二大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她独立特行的坚强人格和坚韧勇敢的品质精神是泥沙俱下暴风雨中的一道亮丽的彩虹。《金陵十三钗》的窖姐们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年轻女大学生的花样年华,严歌苓在刻画她们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苦难女性内心的善良、充实和圣洁的赞叹。或许由于性别的因素,女性固有的性别角色就蕴藏着无限的温柔,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亲身经历让她们的爱心上升到患难与共、有难同当的同情心,她们所体现的已是一种具有社会感的担当。从她们自身的角度来看,肉体的疼痛和精神的重压已经让她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王葡萄和我所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天然保持着佛性。”严歌苓如是说。这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在历尽劫波之后人性的火炬放射出来的最瑰丽、最辉煌的光辉,也是最高尚、最纯粹、最好的人性在世上的惊艳亮相,或许这就是严歌苓的小说能打动读者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
严歌苓对女性艰难痛苦的生存状态的真实描写,不但深刻揭示了多灾多难仍然是女性相当普遍的人生,而且把如何应对灾难的智慧、勇气、毅力和策略,加以真切、生动、细腻的刻画,特别是对女性不顾自己的困境,还能伸出救援之手去帮助别人的描写,进一步显示苦难女性的善良和伟大,并且使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女性书写跃上一个新的境界。
於教授对严歌苓塑造的苦难女性的解读就到此结束了。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严歌苓所描述的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时,於教授解释到:严歌苓描写的部分苦难近乎极端,这里面肯定不排除想象力的作用在发挥魔力。但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做的并不是把她小说里面所写到的想象的苦难当做现实生活的再现,我们需要的是在阅读处于苦难中的女性顽强抗争的故事,让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让自己慢慢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面对苦难。我们要做的是在文学的解读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主讲人简介:
於贤德,男, 1950年11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山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金沙官方登录入口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古桥研究会研究委员与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媒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在文艺学、美学、传播文化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在《文艺研究》、《建筑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有专著有《景观美》 (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民族审美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旅游文化书系——中国桥梁》(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出版) 、《城市美学》 (知识出版社1998年出版)、《电视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出版)、《主持人策划与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